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痛苦,多为双侧,行行运加重反差 推特,以致无法走路或立正。不同的年岁有不同的病因。引起足跟痛的原因许多,除了跟骨骨折、结核、肿瘤、骨髓炎、骨骺炎、痛风等疾病外,由跟腱炎、跟部滑囊炎、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骨骨刺等引起的足跟痛最为多见。
足跟骨刺是本病最常谅解因之一,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常在中年以后发病40~60岁者居多,女性尤为多见。其发病多由慢性劳损引起骨与软组织的退行性窜改而成,多见于产后和体胖之东说念主。当体重加多,劳累过度时,跖腱膜首先承受浩大压力,局部组织变形,导致无菌性炎症及水肿,始终刺激跟骨结节,形成骨刺。有些骨刺并无症状,当负重行行运,跟骨结节滑囊及跟底部纤维脂肪垫因受骨刺的挤压和刺激而发生滑囊炎及脂肪垫炎,或跖腱膜因不绝被牵拉引起无菌性炎症,进而引起痛苦。
此病起病从容,多为一侧发病,可畸形月或数年的病史。常在久卧或久坐后起当场倏得脚随着地痛苦,不红不肿,以刺痛多见,忍痛行走顷刻后痛苦反而消弱,久站久行或负重则痛苦又加重,检讨时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处有压痛。
值得一提的是,本病临床症状常与X线风景不符,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刺。许多东说念主经诊疗后症状脱色,而X线摄片败露骨刺仍存在,未见镌汰,因此诊疗应在意缓解慢性毁伤性炎症,对骨刺则不消拘束。
中医以为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东说念主,主因肝肾亏虚,筋脉失养,血行瘀滞,或受寒湿之邪,气血凝滞,加以外伤、劳损而诱发。此外,肾经绕行足跟,足跟痛苦而不可着地与大哥肾亏有密切关连,这与退行性骨与软组织疾病的病理机制是一致的。
青少年足跟痛的病因主淌若跟骨骨骺炎,常见于剧烈运动之后,由跟骨骺软骨缺血坏死所致。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以后冉冉出现足跟在立正或久行时痛苦,按压局部痛苦加重,一般不肿,X线摄片败露足跟处软组织暗影增厚。此类痛苦只有过程充分休息、鞋内用软垫、局部热敷熏洗或服行气活血之剂,多量在短期内缓解,针灸亦颇灵验。
另有骨结核、骨髓炎之痛苦,多为肿胀痛苦,并可伴有溃疡始终不愈,X线摄片败露骨质密度减低。本型为炎性窜改,多由疗毒、麻疹、肺痨等病后余毒未尽,久而不明,毒注于背,或因跌挫毁伤、气血瘀积而成,刺血尤佳。青丁壮常见于风湿性、类风湿骨炎,多有感受风寒外邪史,复因夜露、涉水于糟器处使命,寒能之气侵及于骨而发病。本性是发病急,足跟痛苦(多为对新性),下肢千里重,行走艰辛,继之出现肿胀,患者多有全身症状,如乏力、自开、全身酸痛等,检讨可见白细胞总额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偏高,诊疗应先祛邪散寒,后再开通经络。
诊疗足跟痛常用的一针疗法穴位有灵骨、大陵、足跟点、束骨、百会、风池等。
灵骨
【位置】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合谷穴向后第1掌骨与第2掌骨接合处。
【针法】取健侧穴位,持拳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1掌骨、第2掌骨接合处贴骨进针,直刺1.5寸。针入后令患者弃取跺患侧足跟神态活动足跟部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仍嘱患者踩跺患侧足跟以活动足跟部。
【融会与教授】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骨痹”鸿沟,系外感风、寒、湿邪所引起。灵骨在合谷(属木)、阳溪(属火)之间,调气、补气、温阳作用极强,善治风、寒、湿邪引致之病。本穴在全息方濒临应足跟,故能诊疗足跟痛。西医学以为本病多由跟骨骨质增生所致,本穴贴骨进针,能补将,以骨治骨,对足跟骨刺甚效。我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在针刺后5~10分钟,自愿足跟部有不同进程发烧感的患者,其疗效更明显。
大陵
【位置】在腕部,当腕掌侧横纹中点处,即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凹下处。
香蕉鱼免费观看在线视频下载【针法】健侧取穴(取穴时大陵穴处有压痛者疗效较好),老例消毒后针刺大陵穴,毫针刺东说念主5分。用平补平泻手法,使出现酸、麻、重、胀感,边施针刺手法边让患者踩跺患侧足跟,手法不宜太重,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抢针时仍嘱患者踩跺患侧足跟以活动足跟部。
【融会与教授】治足跟痛取大陵穴乃下病上取之法,一般经针刺5~10分钟痛苦即可缓解。大陵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又为原穴,具有舒筋活络作用,临床上常用于诊疗局部筋脉毁伤,如腕管概述征、腕下垂、手痉挛症等。按全息漫衍,其部位与足跟相对,取大陵穴诊疗足跟骨刺是一种部位相对应的疗法,通过临床现实,确有显赫疗效。
足跟点
【位置】位于大陵穴下5分处,在大陵穴与劳宫穴连线上,近大陵穴1/4处。
【针法】采选健侧足跟点。一般用28~30号毫针,进取斜刺3~5分,出现酸、麻、重、胀感即行大幅度捻转(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令患者弃取跺患侧足跟的神态活动足跟部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仍嘱患者踩跺患侧足跟以活动足跟部。隔日针刺1次。
【融会与教授】本法为远部取穴法,下病上治,足跟点为治足跟痛的特定教授穴,亦系一种对应针法,效劳巧合优于大陵穴,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用此法均能取效,轻者一两次即愈,病程长辈则须多针几次以至痊可。
百 会
【位置】在头部,当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点处。
【针法】毫针针刺法,老例消毒后,用30号毫针弃取补法刺东说念主,顺着经脉循行从后上前沿皮针刺,三进一退,先浅后深,紧按慢提9次,令患者弃取跺患侧足跟的神态活动足跟部1~2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如前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急闭其孔。逐日针刺1次。
【融会与教授】足跟痛是由于肾阳虚,真阳下陷,肾虚湿着所致。足跟部有肾经通过,肾经与督脉关连密切,督脉又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可升举下陷之真阳,调补肾气,治足跟(底)痛甚效。又本穴在险峻对应中与足跟(底)对应,亦然本穴诊疗足跟(底)痛灵验之原因。
风池
【位置】耳后颞额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正坐,以手指按取脑空直下,到达后面骨下之陷凹处,是穴。或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在督脉风府穴外侧,与风府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下处。
【针法】患者正坐,取健侧穴位,用28号或30号毫针,针尖向对侧眼窝主义刺入0.5~1寸,得气后快速捻转1~2分钟,令患者弃取跺患侧足跟的神态活动足跟部5~10下。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重复1次手法,此法用于单侧足跟痛。
【融会与教授】“跷”即指足跟。针刺风池穴诊疗足跟痛是凭证《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躁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之轮回旨趣。二脉“气并相还”,齐与足少阴、足太阳经脉叠加。凭证“病鄙人者高取之”的表面,取刺风池穴可通过阳跷脉和阴跷脉直达足跟,祛风利湿,疏经活血,“通则不痛”,达到诊疗足跟痛的方针。
束骨
【位置】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赤白肉际处,即足外侧缘,第5跖骨小头后,骨的下缘。
【针法】取患侧穴位,直刺1寸。针东说念主后令患者弃取跺患侧足跟的神态活动足跟部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仍嘱患者踩跺患侧足跟以活动足跟部。
【融会与教授】束骨为膀胱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关于本经所过之处的痛苦齐有殊效。本穴为水经(膀胱经)木穴,补水润木效劳极佳,诊疗病症极多。足跟痛多因肾亏,膀胱经与肾经相内外,故可治肾经病。又足跟痛多由骨刺变成,本穴贴骨进针治肾,诊疗足跟痛甚效。
五虎五
【位置】在大指掌面第1节之桡侧。
【针法】 五虎穴位于阴掌大指第一节A线上(靠大指侧锐利肉际),计5穴,取穴弃取六分点法,从上至下,即自指尖向手掌顺数,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取对(健)侧五虎五穴针刺,针入后令患者患侧足跟踩地顿脚1分钟。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仍嘱患者足跟踩地顿脚1分钟。
【融会与教授】五虎穴诳骗平素,其摆设及主治全息趣味趣味甚强。董师以为本穴能作用于牌,脾主作为,虽曰“治身骨肿”,但以作为为主。又五虎穴以全息漫衍而论,五虎五对应于最下部足跟、足踝部分,因此诊疗足跟痛灵验。
本章小结
诊疗足跟痛的穴位,大部分都在手上(灵骨、大陵、足跟点、五虎五)反差 推特,多与对应连络。头部之百会取穴亦属险峻对应,风池与跷脉连络,也属险峻对应。取上述任一穴诊疗足跟痛即灵验,齐可加刺束骨作为牵引,加快痊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工作,通盘骨子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存害或侵权骨子,请点击举报。